iT邦幫忙

第 11 屆 iThome 鐵人賽

DAY 7
2

安安,今天是第七天,剛好前陣子答應要寫文章,趁著今早當助教的機會,再次複習並把積欠的文章補上qwq

工作坊簡介

今早參加的是,獸群之心大大的用戶訪談工作坊,時長3個小時,並切分成以下六個part:

  1. 情境-什麼時候可以做用戶訪談?
  2. 破冰-兩兩分組交流,以鑰匙作為主題嘗試訪談他方。
  3. 討論-在破冰環節的基礎上,進行訪談的基礎討論。
  4. 訪談-決定主題,請受訪者離開,主訪與記錄員討論訪綱。
  5. 分析-將結果以(我+條件+行為)的句型寫在便利貼上,列為事實,透過分類往上提取,再次賦予意義於行為區,二次提取到動機區。
  6. QA

情境-什麼時候可以做需求訪談?

不管在產品開發的前、中、後,其實都可以做產品的需求訪談,在不同的產品開發階段,做需求訪談所要看到的東西會不一樣。

開發前-可以確認產品需求,釐清產品的定位,了解需求、市場、客戶本身、開發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。

開發中-修正產品目前的方向,並驗證假設,修正方向,或是站在敏捷開發的立場,在開發中時,透過大型專業的切割,去做市場或跟利害關西人的驗證,判斷需不需要調整方向。

開發後-優化方向,易用性測試優化

採用非結構、半結構式的防談
適用於前期還尚未擬定主題時的使用,若是使用很有架構的訪談法
會很容易陷入自我的框架當中,所以在抓著一個大方向之後,可以在訪談的過程中逐步地調整訪談的內容

可以找哪些人訪談?
抓到了解整個公司的人,透過他了解各單位的情況,一方面也可以在訪談他人之前,提前先做一些準備。

如何知道訪談的量已經夠了?
可以用有沒有信心來下決定做判斷,透過研究來驗證見解或假設,因為是自身所收集來的第一手資料,所以印象深刻也好調整方向。

破冰&討論


截取至世紀帝國的小地圖

這邊提到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點,獸群大大提到,每個受訪者身上都有一些關於需求的金礦,但是你不知道他在哪裡,因此你需要透過你的訪剛跟問題,逐步地去探勘,慢慢地開啟這個人的小地圖,並嘗試找到言談中的金礦。

訪談的時候要注意幾個重點:

打招呼-訪談開始時,不用太快地進入訪綱,而是可以稍微了解受訪者本身,關於他的生活與個人特質,試著找出共同點,產生我群心理、加深彼此的認同、拉近關西,有所交集跟共鳴的時候,比較容易達到我群的這個狀態。

談話的比例-與受訪者對談的比例,大約要抓到3:7,引導受訪者多說一點。

平淡的好奇心:保持一點距離,不要太high,也不要過度投入
但這個好奇心是雙向的,不要陷入快問快答的狀態(也就是不要問出一個太容易回答的問題),這樣得到的東西很表淺也沒有幫助,透過對對方的好奇心,試圖引出他說出一個故事。

「請問你的職業是什麼?」

『噢,我是設計師啊。』這對話就直接end    qq

讓我們來換句話說,可以得到更多更詳盡的說明,說不定其中也會有些是當初沒有想到的,可以在後續追問

「今天認識一位新朋友,你會怎麼跟他介紹你的工作?」

『我目前在新創產業當課程規劃,就是會去找出有特殊專業能力的講師,
去幫他把專業包裝成專業課程,也會參與行銷方面的規劃,試著把課程規廣出去。』

過程中盡可能發散,但也不能太模糊,從線索中發現問題,然後再丟出來討論,或者可以再更深入的去追究,進行反覆核實。任何一個出現的“名詞”,都可能會有背後認知上的落差,若有出現“行話”,請他白話的解釋,進而透過這個“行話”得到更深入的資訊。

訪談後討論與分析

訪談回馬槍bonus

在結束訪談之後,反而可以打開對方的話閘子,抓住受訪者滔滔不絕,開始卸下心防的時機,試著去往更深著探索,所以不要急著關掉錄音筆。

不要拘泥於你的第一印象,不要去預期你會得到怎樣的答案,如果問了預設立場的問題,得到預期之中的答案,反而會無法達到訪談本身的目的。

不要試圖預測

是希望受訪後從市場得到驗證,但不能拿來直接問使用者,不要從用戶訪談中直接預測未來,或者是直接拿功能來詢問,這些都是不好的問句句型。

你是不是喜歡XXXX?
如果怎樣怎樣你是不是就會接受?
那如果我們有什麼什麼功能,會不會提高你使用的意願?

也不要給前提條件太多的問題,因為針對使用者的回答會充滿不確定性,他也不確定這個答案,而且思考的模式會有所不同,不像回想記憶一樣的發散,而是會像解數學題那樣的,拼揍而來,為了討好主訪的回答。

師徒制訪談

特別是應用在專家型訪談,透過把自己變成白紙,進而體驗它的工作跟生活,得到他的知識。不要試圖成為專家,只會被看破手腳而已。但可以預先準備訪談專家相關的背景知識,可以增加話題的豐富度,要轉換成學習跟請教的心態。

上下層脈絡分析

實體的資訊可視化,讓大腦的認知成本降低,親手實際接觸操作的實感,會增加整體的信任、連結與認同感,進而凝聚共識。

先找個牆面由上至下畫出,動機、行為、事實,並將訪談的重點節錄下來,用(我+條件+行為)的句型寫在便利貼上,貼在最下方的事實區塊。

首先採用沈默分類,各自將覺得可以歸類在一起的項目合併,告一段落之後,再由主持人來協助大家定義該類組的行為,並再次以便條紙書寫,將它貼在中間的行為區塊。

爾後再將第二層級的行為,再次提取,將行為抽象化至動機層次。


murmur

小樹屋真的很方便,不管是臨時聚會,還是要辦活動都好方便呢~

明天再來寫關於ux 桌遊的分享~


上一篇
DAY6_技術之外-自主思考
下一篇
DAY8_如何獲取活動資訊,快速增加專業經驗,找到成長小夥伴
系列文
設計師的技能配點攻略30
圖片
  直播研討會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